2014-03-04 再談單一品種黃豆

我在1991年真正踏入黃豆加工食品的行業.

 

剛入門,處處都得小心謹慎地應對進退.雖然在踏入這個領域之前已在乳品及飲料業有過七八年的工作經驗,但在台灣,當時的黃豆食品加工業,算是相當傳統的產業

 

也因為如此,這行業裡輩份高,經驗夠但學理知識不足的前輩,比比皆是.對於加工過程的判定,主要是以眼,耳,鼻,口,手等五官的判斷為主.也因此,常常是誰的年紀大,誰的資歷深,誰說的就算.萬一不準…..那就一切歸罪於老天爺.這樣也沒人敢反駁了.

 

台灣每年進口約240萬公噸的黃豆,其中約8-10% 用在黃豆加工食品.其餘的用在榨油.一直以來,這240萬公噸的黃豆都是所謂的二級選豆.(No.2).在1997年美國孟山都公司開發出轉殖基因黃豆(GMO)後,台灣的食用黃豆就跟著變成轉殖基因黃豆為主了.

 

這種進口到台灣的轉殖基因黃豆,都是混合好幾個種植區,混合不同的品種以散裝貨輪進口(有幾年因散裝輪價格高過貨櫃,有人就以散裝貨櫃進口).再經過本地的油脂廠以篩別分級,清潔設備,選出大小均一的黃豆,包裝,供應給本地的食品加工業者使用.

 

這種篩別過的GMO 黃豆,價格當然較Non-GMO黃豆便宜.但它有一個使用上的問題.因為是混合品種,各品種在比例上因產地來源及數量每批都不同,進而在最末端的加工業者在使用上也會因季節,產地來源,品種比例…等不同,在加工上就會面臨到起起伏伏的不穩定狀態.

 

前面所說,老一輩的前輩們,每次進貨前,都會從分裝在60Kg PE袋裝的黃豆,撈一把出來,挑個一兩顆,放進嘴裡,用牙齒咬一咬,他們就能判斷出這批黃豆的品質.進而在加工條件上做適度的調整…..這,就是年輕人被”矇”的所在點.再加上不懂,只得有樣學樣地聆聽,觀察.然後再一代傳一代.

 

一般都以為,美國,加拿大出口的非轉殖基因黃豆( Non-GMO)都是屬於單一品種(Single Variety).其實也有部分的產品跟GMO黃豆一樣是混合品種(Mix Variety)

,也許有人聽過所謂的SQWH ( Same Quality White Helium),這類的產品在很多業者也多有使用.其來源不外乎是收購一些小農,或是整數以外的訂單剩下的庫存品,把它們集合起來.因為主要是消化庫存,所以價格也比單一品種來的低.也因為是混合品種,更因為是零存整付的產品,因此在品質上也是會有不穩定的情形.

 

講到Non-GMO黃豆,不要以為它就是頂級的代表(有機黃豆亦然).它只不過是依黃豆基因的組圖而分類出的一類黃豆罷了.它與”品質”不是畫上等號的

 

在進一步討論單一品種黃豆的優點之前,先來講一下IP豆.

 

這個IP系統在整個黃豆的生產管理上,以及對消費者健康把關而言非常非常的重要! 所謂IP 系統,簡而言之就是從黃豆的育種,種植,收割,分級,清潔,運輸到儲藏.

都在科學的嚴密監管下,保證都是同一品種,也就是對單一品種管理的最佳保證.

再配合生產,包裝,銷售及消費者回饋的制度管理,形成所謂的履歷認證制度( Traceability System ). 如再加上ISO 作業制度及完整的食品安全管理就形成大家耳熟能詳的HACCP 制度了

 

對不是以農產品為原料的食品而言,原料是否有IP制度是不重要的.但對以黃豆為主原料的黃豆食品產業,如能使用具有IP認證系統的單一品種黃豆,就是代表產品品級的定位提升,C/P(capability/price )價值的高階對應以及對消費者負責任的態度的自我肯定.

 

美加兩國各有所謂的IP認證系統,加拿大的認證管理由國家輔導為主,他們的認證系統簡稱為CIPRS,也就是Canadian Identity Preserved Recognition System, 這套系統由加拿大穀物協會( Canadian Grain Commission ) 獨立監控執行.

 

在美國,由於是屬聯邦政府制,各州都有自己的一套系統,幅員及農民數量龐大,因此,它的IP 認證系統就比較不統一.

 

因此,就未來食品加工業的提升,應以使用IP認證,單一品種的非轉殖基因黃豆為主流,當然,成本會比較高些,但對加工製程的穩定性會提高,對食品安全的保障會更進一步的提升.對人類追求生活質量的目標更跨進了一部.到那時,誰,還能說,”沒錢?就買豆腐吃嘛!” 

 

川武食品股份有限公司